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新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本报社评《陶都文脉与江阴智造的传承与革新》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5-05-28阅读数:人阅读

【中新时报江苏讯】(记者 崔志珅)2025年5月15日,《中新时报》记者随“海外媒体看江苏”代表团走进“中国陶都”宜兴与“制造业高地”江阴,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文明与现代工业的深度对话。

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紫砂史诗,到长江大保护展示馆的生态宣言,再到兴澄特钢的智造传奇……这片土地以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图景——既守护传统根脉,又勇立创新潮头。

RMRB.jpg

宜兴:一部泥土淬炼的文明史诗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苏轼笔下的阳羡,正是江苏宜兴的古称。东坡居士在此买田置地、筹划隐居的一片山野,后世成了烧制紫砂的陶艺之都,也成就了人文江南的精神底色。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孕育出4位状元、10位宰相、548位进士,走出百余名大学校长、万余名教授、32名宜兴籍两院院士……可谓崇文重教、兴学育人之风代代相承。

古往今来,这方水土成就了匠心与文心、技术与艺术的殊妙结合。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周小东的导览下,记者团开启了一场穿越7000年的陶瓷时空之旅。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陶瓷专题博物馆,以1.5万余件藏品串联起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两晋青瓷、宋代均窑、明清紫砂的文明链条。

image.png

周馆长介绍,创新贯穿了宜兴陶瓷发展史,代有新品,代有新意。“大陶缸下南洋,装在船底既是压舱石,也当‘包装箱’,还能卖价钱,体现中国人的商贸智慧。”周馆长动情解读,紫砂泥料更是把风化的石渣用到极致,炼出泥的黏性,能让泥坯“薄如纸、细如发”,烧成的器物表面呈现鳞状微观结构,堪称材料学的创举。

馆内特设的“紫砂大师廊”令人震撼:从清代陈鸣远开创花器流派,到顾景舟确立光素器美学标准,再到当代汪寅仙将敦煌壁画融入壶艺,历代大师作品印证着紫砂艺术的“守正创新”。周馆长指出,宜兴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名、省级工艺大师近200名,每年培养专业陶艺人才超3000余名,“这种师徒相承又开放包容的传承体系,让古老技艺始终保有生命力。”

在紫砂九隽工坊,海外华文媒体亲历了一场“从矿料到艺术”的蜕变之旅。面对记者“紫砂是否会被工业品取代”的疑问,讲解员举起一块原矿紫砂泥:“这种仅存于宜兴黄龙山的‘五色土’,含铁量高达8%-12%,经1180℃窑火淬炼后形成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壶兼具透气性与吸附性——这是任何工业材料无法复制的自然馈赠。”

揉泥、拍身筒、塑壶嘴……在导师指导下,记者们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紫砂器,指尖彷佛可以触摸到泥土的呼吸,感受着与原始材料充满亲和力的直接对话。

image.png

据悉,宜兴近年推出“新锐陶艺家孵化计划”,通过数字化建模辅助传统工艺,开发出可监测茶水温度的智能紫砂壶、融入AR技术的交互式茶具等创新产品,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共振。与此同时,宜兴紫砂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样令人瞩目:丁蜀镇建成全球最大紫砂电商直播基地,2024年线上交易额突破82亿元,全年订单量达3000多万单;地方政府建立紫砂泥矿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矿区生态;《地理标志产品宜兴紫砂》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周馆长总结道:“陶,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兴未曾中断的制陶史,正是人文与经济脉络可观、可感之处。我们既要让世界看到‘一把壶的匠心’,也要构建从原料保护、人才培养到品牌运营的全产业链生态。”

江阴:长江之歌,智造之光

挥别宜兴,“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一行前往江阴首站——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巨型LED屏上跃动着长江流域的生态数据: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升至2024年的97.7%,江豚种群数量五年增长23%,沿江城市绿色经济占比超40%……这些数字背后,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沉浸式展厅还原了江阴的转型阵痛:上世纪90年代,这座“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曾聚集百家化工企业,沿江密布码头与船厂。2018年起,江阴拆除沿江非法码头53个,腾退生产岸线7.1公里,建成船厂公园、鲥鱼港湿地等生态廊道。

讲解员指着一张对比图说:“过去‘黄金岸线’论米卖,现在论生态价值算——自2022年滨江区启动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该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65平方米/人提高至11.31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从93.89%提高至98.35%,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曾38次远征大洋完成卫星测控任务、在中国航天史上开创了多个先河的功勋测量船、现停泊于江阴码头的“远望2”号,在圆满完成41年海上测控和卫星管理任务后光荣“退休”,如今化身为长江保护科普基地。

image.png

海外华文媒体一行获邀登上这艘功勋舰船,VR技术重现了它追踪“神舟”飞船的辉煌瞬间,而甲板上的生态监测站则展示着实时长江水质数据。导览人员告诉记者:“退役船舶的绿色改造,既保留工业遗产记忆,又赋予科技向善的新使命。我们正与中科院合作研发‘无人监测艇’,未来将巡航长江收集生态数据。”

走进兴澄特钢智慧工厂,这里颠覆了记者对钢铁行业的传统认知:无人天车精准吊运钢坯,5G+AI系统实时优化冶炼参数,洁净的厂区甚至设有观景咖啡厅……历经三十载的积累与沉淀,兴澄特钢不仅实现了资产和产销总量的显著增长,更在特钢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地位。如今,该公司的产能已达到3000万吨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专业化特殊钢材料制造领军企业。

胸怀“国之大者”,兴澄特钢肩负起强国重任,为G20峰会主场馆、深圳汉京金融中心、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北京中信大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同时,这也展示了制造业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在特钢研究院,记者见到全球首条“零碳排放”轴承钢生产线:电弧炉采用绿电冶炼,余热用于区域供暖,钢渣制成环保建材。而当走进兴澄特钢的“兴澄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碧绿的湖水中,锦鲤欢快地游动,而黑天鹅、灰雁等动物更是为这片绿意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恰恰映衬了兴澄特钢在环保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就。

image.png

据介绍,近年来企业投资近30亿元用于环保项目改造,成功跻身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之列。目前,全厂123个废气排放口和2878个无组织排放源点均得到有效管控,清洁运输比例稳定在80%以上。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也显著下降,废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高达6万吨,确保了废水达标回用。

兴澄特钢负责人坦言:“过去拼产量,现在比‘含绿量’‘含新量’。我们正从‘钢铁制造商’转向‘材料解决方案服务商’。”这种转型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8万亿元,其中高端特钢占比首次突破35%,这一结构性转变与“供需双侧协同改革”形成深度共振。

工匠精神与中国智造的时代合流

宜兴与江阴的实践揭示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密码:前者以紫砂为媒介,将文化IP转化为文旅融合、跨境电商的新动能;后者在钢铁躯体中注入创新基因,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两者共同印证着——传统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创新的土壤。

长江大保护展示馆的案例表明,生态投入能催生新质生产力。江阴关停“散乱污”企业腾出的空间,已有8800亩用于项目建设,落地9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850亿元、完成投资超230亿元。如今的江阴,扑面而来的是火热的新项目建设场景,倾听到的是江阴这座城市不断向上拔节生长的发展强音。这种“舍与得”的智慧,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

当记者团在江畔远眺,江阴长江大桥车流如织,远处兴澄特钢的智慧工厂灯火通明,好似正与宜兴古龙窑的千年窑火交相辉映。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件紫砂器、每一吨特种钢、每一寸修复的江岸,都在诉说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叙事:既敬畏历史长河积淀的智慧,又敢于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正如“怀卡托华人之声”电台广播记者徐晓峰所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速度’,更是‘中国温度’——对文化的虔诚守护、对生态的敬畏之心、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密码。而江苏的故事,正是读懂当代中国的最佳窗口。”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