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伊万”,就怕“晚矣”!
【中新时报讯】(记者 崔志珅)印尼雅加达体育场终场哨声响起,国足世界杯之梦彻底碎裂。伊万科维奇(下文简称“伊万”)的名字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失利情绪最直接的宣泄口。然而,当喧嚣沉寂,我们更应清醒:真正令人忧虑的远非一位教练的战术得失,而是中国足球这场漫长失败中暴露出的系统性痼疾与那一声声迟来的叹息——“晚矣”!
歧路彷徨:世预赛的“晚矣”时刻
作为本届世预赛随队媒体之一,《中新时报》见证了国足此次征途几处关键“晚矣”如致命毒刺,刺穿仅存的微弱希望。
2024年3月8日,伊万科维奇在天津官宣上任,签约三年,中国男足国家队的“伊万时代”拉开帷幕。当时伊万匆忙接手,在距离关键战役仅有两周之时方匆匆上任,就要直面3月底36强赛与新加坡两场“背靠背”关键比赛。时间之仓促,使他甚至未能完全熟悉麾下球员特质与联赛节奏,便被迫仓促排兵布阵。这仓促的“拉郎配”,埋下了战术体系混乱、球员执行生涩的伏笔。此时换帅,非为求变,更像是一种混乱中的赌博——可谓临阵换帅,磨合之“晚矣”!
对阵泰国客场与新加坡主场的两场关键战役,伊万科维奇的临场指挥暴露出致命的迟钝。对泰国之役,当对手下半场突然变阵发力,国足中场瞬间失控,却迟迟不见有效调整,几乎断送好局;对新加坡主场,在领先两球的大好局面下,教练组未能敏锐察觉场上球员体能滑坡与心态松懈,换人调整迟缓且缺乏针对性,最终被对手连扳两球,痛失宝贵积分。这种关键时刻的“慢半拍”,正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败笔——可谓关键战役,应变之“晚矣”!
伊万所坚持的单后腰体系,在比赛中屡屡被对手高强度逼抢冲击得支离破碎。即便詹俊、范志毅等专业人士公开质疑其合理性,伊万仍固执己见。然而,面对这一明显漏洞,整个教练组却表现出近乎固执的迟钝,未能及时调整阵型或更换关键位置人选,致使中场屏障形同虚设。这一战术层面的“顽疾”,使国足在攻防转换中门户洞开,代价惨痛——可谓体系崩塌,调整之“晚矣”!
客场挑战印尼的生死战中,当球队半场落后陷入绝境,伊万竟将力挽狂澜的重任交给年仅20岁、国际A级赛经验为零、中超出场不足5场的刘诚宇。这种违背足球规律的“拔苗助长”,实则是人才断档下的无奈之举,更是中国足球青训荒芜的残酷写照——可谓生死时刻,用人之“晚矣”!
镜鉴邻邦:澳新足球的职业化启示
当中国足球在泥淖中挣扎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足球发展轨迹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的差距所在。
虽然澳大利亚足球在当地并非最受关注的运动,但其球员从小在一个规范的职业环境中培养长大。球员对待国家队的荣誉感、媒体互动的专业性,乃至饮食管理等基础细节,无不体现深入骨髓的职业素养。正是这种职业化根基深植血脉,支撑其连续三届世界杯稳定晋级,即使脱离大洋洲加入竞争更激烈的亚足联,依然稳居亚洲一流。
国际足联排名仅105位的新西兰队,其首发阵容中除门将外,其余10人全部效力于丹麦、爱尔兰、意大利、苏格兰、智利等全球职业联赛。这些球员虽非五大联赛巨星,却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不断经受高强度对抗的淬炼。反观国足,仅吴少聪一名留洋球员、且在土耳其甲级联赛未获稳定出场,其余皆封闭于节奏缓慢的中超。当新西兰球员在欧美联赛中提升战术理解与执行效率,在留洋体系锻造竞争力时,中国球员的视野与能力却在低水平联赛中持续退化。
澳超联赛虽无中超“金元时代”的巨星云集,却始终以输送球员赴欧为目标。新西兰则充分利用地理与文化优势,将青训与欧洲次级联赛对接。而中超在“金元足球”破灭后深陷欠薪、政策摇摆的泥潭,联赛竞争力断崖式下滑,甚至已落后于泰超。当联赛无法成为国家队的“造血机”,反而沦为“温床”,实力滑坡已成必然。
冰山一角:伊万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将失败归咎于伊万一人,实则是将复杂问题粗暴简化。教练的短板,仅是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其下深藏的是中国足球积重难返的系统性沉疴。
中国足协在选帅上长期缺乏清晰战略与长远规划,仿佛陷入了选帅机制之困,在“洋帅万能”与“本土救火”之间反复摇摆与轮回。从里皮、卡马乔到伊万,外教往往被赋予不切实际的期待,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权力去贯彻理念。而当危机来临,又常陷入“病急乱投医”的窘境。伊万仓促接手,正是这一“洋帅迷信”与“饥不择食”的鲜活注脚。
客场2:2战平新加坡队的夜晚,对于34岁的国足队长张琳芃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正是由于他在比赛第80分钟的失误,使得对手打入扳平比分的进球。赛后面对记者的镜头,张琳芃含泪宣布退出国家队,结束自己的国脚生涯。这悲情一幕折射的是国足核心阵容严重老化的残酷事实。国足公布出征雅加达的25人大名单中,5名30+老将压阵,平均年龄28.3岁创近十年新高。远超日韩等亚洲强队。更令人忧心的是,后备力量严重匮乏。U23政策推行数年,效果寥落,青年联赛参赛人数逐年下滑,青训质量参差不齐,顶级联赛新人难觅踪影。面对高强度对抗,老将们力不从心,新人难堪大任,“无人可用”是主帅排兵布阵时最深的无奈,亦是国足未来最大的隐忧。
现代足球瞬息万变,临场指挥依赖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持与高效的教练团队协作。然而,国足在比赛中屡屡出现的调整滞后,除主教练个人因素外,更暴露出背后支持体系的孱弱。刚刚过去的决战雅加达之夜,面临半场落后的困境,国足依然屯兵在本方后场,丝毫看不出破釜沉舟的决断和勇气!彼时,每一位关心中国足球的观众,都在心底涌现无数个问号:技术分析是否精准及时?信息传递是否高效畅通?团队协作是否无缝衔接?这些问题不解决,无异于陷入信息茧房和决策滞后,仅靠主帅一人在场边“灵光一现”,无异于痴人说梦。
沙上建塔:体制沉疴与价值扭曲
中国足球之病,早已深入骨髓,其根源在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沉疴与价值扭曲。
斥巨资归化艾克森、洛国富等球员,本意是短期内提升战力,冲击世界杯。然而,从归化对象的选择(年龄、状态),到后续的使用管理(缺乏融入、定位模糊),再到关键场次的弃用(主帅作梗、急功近利),整个过程充斥着混乱与短视。这场耗资巨大的试验,最终沦为一场虎头蛇尾的闹剧,非但未能成为“速效针”,反而加剧了资源浪费与信任危机。
中超联赛作为国家队基石,近年来在“金元足球”破灭后陷入寒冬,中性名及U23等叠加政策频繁变动、欠薪普遍、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联赛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幅下滑。随之而来的后遗症是大量俱乐部生存困难,青训投入锐减,球员竞技状态与心气难有保障。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联赛,是国家队取之不竭的源泉;反之,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足球管理长期被“出线足球”、“锦标主义”绑架,资源过度集中于金字塔尖的国家队,对关乎未来的青少年普及、校园足球、基层教练培养、社区球场建设等基础工程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耐心和连续性。当足球的根基——参与人口与青训体系严重塌方时,国家队的成绩便如同沙上之塔,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希望微光:破晓前的执着探索
绝望中并非全无光亮。黑暗中,仍有星火执着闪烁,指向可能的前方。
我们欣喜看到,以鲁能足校、根宝基地为代表的部分俱乐部,以及梅州、青岛等地方正尝试建立更科学、可持续的青训体系。一些扎根社区的青训机构,专注于兴趣培养和普及推广,为金字塔底座默默添砖加瓦。随着校园足球的逐步推逛、民间业余联赛的蓬勃发展、城市社区球场数量的增加,足球的民间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正在持续不断的提升。这种社会土壤的改良,是足球文化生根发芽的前提。这些星星之火,虽暂未燎原,但这种体系化探索的萌芽却代表着方向。
我们希望看到,足协建立更畅通的留洋支持与保障机制,让“走出去”成为常态而非个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敢于跳出舒适圈,奔赴欧洲、哪怕是次级联赛闯荡。从本世纪初开始,日本的足球青训就开始向欧洲渗透。2001年,稻本润一以22岁的年纪租借到英超的阿森纳,成为第一位登陆英格兰顶级联赛的日本球员。今年,这场留洋潮迎来了一个高潮。三名日本球员:远藤航、田中碧、岩田智辉,分别拿下了英超、英冠和英甲的冠军。未来,如果中国也能像日本那样,把留洋作为一项常态,是不是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冠军时代”?
未来之路:从“怕晚”到“行早”
告别美加墨的泪水,不应仅仅成为愤怒的燃料,而应化作彻底变革的号角。
当务之急是推进足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真正专业、独立、透明的运行机构。管理者需具备足球专业素养与现代管理能力,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彻底摒弃“唯成绩论”、“唯出线论”的短视政绩观,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定力,将资源与重心坚定不移地投向青训体系、教练员培养、竞赛体系搭建等长期基础工程。建立涵盖各年龄段、衔接紧密的国家级青训大纲和竞赛体系,确保人才成长的连贯性。
是时候让足球回归教育与社区,将足球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障中小学有场地、有师资、有课时、有比赛。大力培养基层教练员,提升其专业水平与待遇。在城市规划中,将社区足球场建设纳入强制性标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联赛和社区足球活动,降低参与门槛,营造浓厚的足球生活氛围。只有当足球真正成为孩子们课余玩耍的选择、成为社区邻里交流的纽带,中国足球的根基才算牢固。
球员培养必须科学育才,严格遵循足球运动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摒弃“唯成绩论”的青少年锦标主义,杜绝拔苗助长和过度训练。建立完善的球探体系和科学选材标准,畅通从校园、青训机构到职业俱乐部、国家队的上升通道。同时,完善球员文化教育与退役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
始终牢记联赛为本,全力恢复和打造一个财务健康、竞争公平、管理规范、具有强大自我造血功能的中超联赛。保障俱乐部生存权益,严控非理性投入,打击欠薪和假赌黑,健康生态才是源头活水。不断提升联赛竞技水平、观赏性和商业价值,使其真正成为国家队人才辈出的沃土和足球产业发展的引擎。
伊万科维奇的身影终将远去,他带来的“晚矣”之痛却是一面照妖镜,映出中国足球积弊之深、改革之迫。我们不怕“伊万”的失败,却怕那一声声“晚矣”之后依旧无动于衷的麻木与沉沦。若每一次惨败,仅换来对教练的“炮轰”,而后一切照旧,那么“晚矣”将不再是警钟,而是中国足球永恒的墓志铭。
真正的“怕”,是怕我们习惯了失败,却从未真正开始改变。当每个县城夜晚都有灯光球场亮起,当校园操场不再驱逐踢球的少年,当留洋之路不再荆棘密布——到那时,世界杯的门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求。
行早者,天不负;怕晚者,万事休。中国足球的救赎,唯有从此刻开始,在每一个今天,以行动击碎“晚矣”的宿命。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