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融媒资讯 > 特写

从三中全会公报读懂新一轮改革战略重点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4-07-26阅读数:人阅读

AP times-20240724-13.jpg


     【新华社讯】 7月15日至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从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全会公报中,我们可以读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

  (一)紧扣中心任务,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我们党领导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深刻点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明确“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全会鲜明提出“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系列明确要求,体现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部署新一轮改革的鲜明指向。

  (二)总结宝贵经验,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

  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同时以“六个坚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分别从党的领导、思想路线、实践主体、科学方法等方面概括了“四个坚持”的重要经验。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如今,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

  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引新的改革实践。

  “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三)回应社会期待,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强调,“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

  此次全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从全会公报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十分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一个目标格外醒目:“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七个聚焦”之首,而且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分清晰。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是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部署后,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同时,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谋划好其他各领域改革,充分彰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鲜明特征。

 

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动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

【中国日报网讯】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多名外国专家20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并推动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

image.png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宋晨

二十届三中全会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全球化智库美籍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表示,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同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由此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中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而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与此同时,中国也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同时发展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和诸多挑战,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David Gosset)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紧密相连,世界的未来也同中国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备受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尽管世界局势不断演变,某些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中国仍然欢迎外国企业参与其经济转型进程,同时让本国企业、文化和公民面向世界。也就是说,中国既不寻求“脱钩”,也不想“逆全球化”。中国对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充满信心,并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10月, 二十大报告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可持续性以及创新。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要求改变实践方式和思维模式,不过它对于维护环境平衡以及创造长期经济价值而言是必要的。

总的看来,中国将继续积累硬实力和软实力,不仅为本国人民谋福祉,也将为提高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发挥作用。

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中共领导能力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筹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别。

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将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朝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政策巧妙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这种独特之处令人赞赏。

 

多家外媒聚焦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提升国际信心

央视网消息】 多家外媒聚焦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展望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前景,中国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一起来看看国际媒体的评论。 

《津巴布韦时报》:三中全会体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勇气决心

二十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蓝图,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各国可以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一些举措仍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三中全会所作的决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应对各项挑战的决心。

《今日巴基斯坦》:以新理念引领改革

文章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余项改革举措,为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可靠的政治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非简单地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新理念引领改革,指明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

肯尼亚《星报》: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把以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在发展5G、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的领先地位,得益于企业在技术、制造和物流方面取得的突破,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外企业带来更多政策方面的确定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风险控制和供应链安全的相关问题,并努力消除外资对中国的营商环境存在的担忧和疑虑。分析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既关注中国中长期改革的基本方向,也重视短期宏观政策的积极效应。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将影响世界。

 

image.png

Navigating the Future: China's Blueprint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By CGTN's Guan X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oncluded on July 18th in Beijing, setting the stage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the world stands at a critical crossroads and China approaches pivotal junctures on its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reforms garners global attention.

 

The communiqué released on the 18th outlines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deepening reform: to continue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ize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By 2035, China aims to fully establish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all respects, generally modernize our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and basically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plenary session put forth seven critical focus areas for reform: building a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dvancing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develop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in China, raising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dvancing the Peaceful China Initiative to a higher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capacity for leadership and long-term governance.

 

These focus areas are designed to drive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rocess, addressing deeper and more complex challenges that require systemic approaches and collective reform efforts.

 

The communiqué also sets a timeline, aiming to complete the proposed reforms by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29. The clarity of this path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tasks underscore the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reforms as China navigates into deeper waters.

 

The word "reform" appears more than 50 times in the communiqué, with particular stress on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s. Key areas identified for reform include financial reform, fiscal and tax system reform, land system reform, foreign trade structural reform, inward and outward investment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healthcare reform, education reform, legislation reform, etc. The broad scope of these areas demonstrat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reform efforts.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future is now anchored. The ambitious blueprint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with a clear timeline and detailed tasks, reflects China's commitment to forging ahead on its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Ultimately, the journey of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s a testament to its resilience and vision. By staying committed to its goals and addressing challenges with determination, China is poised to secure a future that is not only prosperous and modern but also just,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global progress and stability.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