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转载《中新时报》文章《中式教育为何能够如此成功?》
【本报讯】(记者 崔志珅)在西方世界广泛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方式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的顺从型劳动者。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研究学院副教授彼得·顾永琪(Peter Yongqi Gu)与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教育与艺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史蒂芬·多布森(Stephen Dobson)联合撰文指出: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了非常成功的学生以及极具技能和创造的劳动生产力,值得世界借鉴。《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了本期《中新时报》头版文章。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强调了中国拥有高度集中的技能劳动人口,从而吸引了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展制造业务。比如,在美国召集模具工程师开会,可能都坐不满一个房间,但在中国,精英群体可以坐满许多标准足球场——这里存在大量掌握高端技术且能熟练运用的劳动人口。对此观点,美国车企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通过其社交媒体“X”迅速点赞并认同这一观点。
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Cyril Ramaphosa)在参观中国车企比亚迪深圳总部时,得知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目前十万多名工程师的研发队伍翻倍,这位南非总统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事实上,若他了解中国大学每年有超过千万毕业生,或许就不会如此惊讶——这些海量的毕业生正成为中国超级经济的基础。
自从2009 年上海首次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来,中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四次测试中,有三次名列前茅。与西方或非儒家传统的学生相比,中国学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传统印象中“被动、死记硬背”的中文教学方式,如何能胜过西方的教学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澳大利亚学者一直在研究这一“中文学习者悖论”。他们的研究表明,针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学生的普遍看法是错误的。例如,重复和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并不相互排斥。中国有句俗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你读书读得遍数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涵义。
究其中国成功背后的根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自汉代(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后,教育就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隋代(公元 581 - 618 年)科举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尊师重教的理念。年复一年,数百万名高中毕业生参加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相当于现代版的科举考试,整个中国社会可谓全体总动员,在这三天服务高考、为高考“让路”。
尽管对学识和的文化追求,应成为教育体系中每位学生的主要动机,但在西方社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这并不容易简单去“复制”并“粘贴”。然而,学者观点认为,无论是在学生本身还是在系统层面,有两个原则对于中式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可用以下两个中国成语来说明。
第一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循序渐进”。它强调耐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习,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先苦后甜”的觉悟。成语“循序渐进”映射了书法的学习之道。它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作,从技巧升华为艺术的过程。自2013年起,书法成为中国所有中小学每周必修课。汉字书写艺术体现了耐心、勤奋、气息运用、专注力以及对自然韵律之美的欣赏,还传达了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和审美精神。
第二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厚积薄发”。它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重要性,并夯实全面的基础。唯此之后,才能进行吸收、融合并产生富有成效的创造力。成语“厚积薄发”映衬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刻苦学习,这是在积累现代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 “薄发” 则是指能够聚焦和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场所或其它地方找到并实施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从表面上看,强调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以及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可能是一个缓慢、单调且毫无趣味的过程——这正是西方关于中国学习方式存在误解的根源。事实上,它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论点:没有足够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就很难吸收和整合足够的技能储备以实现富有成效的创造力。
诚然,中国的学习和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激烈的竞争和过度强调考试,但文章的重点在于展示“循序渐进”和“厚积薄发”这两项基本教育原则,如何支撑中国于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中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成就。作者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优秀的学习法则是可借鉴的,并或许为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生带来相关益处。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