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怀唐伊日: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对话——纪念《怀唐伊条约》签署185周年
2025年怀唐伊日: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对话
——纪念《怀唐伊条约》签署185周年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徐晓峰)2025年2月6日清晨,北地岛屿湾(Bay of Islands)的怀唐伊条约签署地(Waitangi Treaty Grounds),成千上万名新西兰民众与政要将齐聚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怀唐伊日黎明纪念仪式(Dawn Service)。这一传统活动自1974年怀唐伊日被确立为公共假日以来,已成为新西兰反思历史、凝聚共识的重要场合。
今日怀唐伊:
黎明仪式与多元声音的交织
今年,总督辛迪·基罗(Cindy Kiro)、毛利国王以及联合政府代表均到场参与。然而,活动并非全然平静:联合执政党党魁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与行动党领袖戴维·西摩(David Seymour)在2月5日的开幕致辞中遭遇嘘声与抗议歌声,凸显了围绕《怀唐伊条约》的争议仍暗流涌动。总理克里斯托弗·陆克森(Christopher Luxon)的缺席更引发了舆论对政府态度的猜测。
怀唐伊国家信托基金主席皮塔·蒂彭尼(Pita Tipene)表示,如今的怀唐伊日已从单日纪念发展为持续一周的“怀唐伊节”(Waitangi Festival),兼具庄重与狂欢的双重色彩。活动现场不仅有政治对话,还设有传统毛利文化表演、美食市集与家庭活动,吸引多元族裔参与。
《怀唐伊条约》:
建国基石与历史裂痕
1840年2月6日,英国王室代表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与500多名毛利酋长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旨在确立英国对新西兰的治理权,同时保障毛利人对土地与资源的权利。然而,条约的英文版与毛利语版在关键条款上存在根本性差异,例如:
主权与治理权之争——英文版要求毛利酋长“割让主权”(sovereignty),而毛利语版仅承诺“kawanatanga”(治理权),保留了毛利人“tino rangatiratanga”(酋长权)的自治空间。
土地交易条款——英文版规定英国拥有土地“独家购买权”,毛利语版则未明确此点,导致后续殖民者通过强制或欺诈手段侵占毛利土地。
这种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为新西兰的种族矛盾埋下伏笔。截至19世纪末,毛利人因土地战争失去约100万公顷土地,人口比例锐减至10%,社会地位边缘化。1975年,新西兰政府成立“怀唐伊法庭”(Waitangi Tribunal),专门处理毛利部落的条约申诉。此后,政府通过土地归还、财政补偿、文化振兴等措施逐步修复历史伤痕,例如:
财政与资源补偿——自1980年代起,政府与多个部落达成协议,累计归还土地超30万公顷,并提供数亿新西兰元赔偿。
语言与文化复兴——毛利语被纳入教育体系,毛利电视台(Māori Television)与广播节目获得政府资助,传统仪式如“pōwhiri”(欢迎仪式)成为国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争议仍未平息。部分非毛利群体质疑“毛利特权”的合理性,如国会专属毛利议席、资源优先权等,认为这些政策违背了“种族平等”原则。
2025年的怀唐伊日:
反思、冲突与希望
今年怀唐伊日的一大焦点是联合政府的表态。行动党党魁戴维·西摩提出的《条约原则法案》(Treaty Principles Bill)主张重新定义条约的“伙伴关系”内涵,引发毛利社群强烈反对。一位不愿具名的惠灵顿毛利长者直言:“政府若忽视历史承诺,只会加深不信任。”
与此同时,国家党华人议员陆楠与张隽浩呼吁移民群体深入理解怀唐伊历史。张隽浩提到,19世纪华人淘金者曾受毛利人接纳,如今华人更应“以包容心态参与社会对话”。
在怀唐伊节市集上,毛利艺术家通过木雕与纹身(tā moko)展示文化传承,而年轻一代毛利人则借助社交媒体发起#MyWaitangiStory话题,分享家族与土地的故事。奥克兰大学毛利研究教授玛格丽特·穆图(Margaret Mutu)强调:“和解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新西兰人都需正视殖民遗产。”
然而,北地主教特·基托希·皮卡胡(Te Kitohi Pikaahu)指出,部分移民仍以“欧洲中心视角”解读历史,呼吁他们“走进毛利会堂(marae),倾听土地的故事”。
未来之路:
从历史伤痕到共同愿景
诚然,现任政府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履行对毛利社群的条约义务,又需回应其他族群对“过度补偿”的批评。例如,2024年通过的《海岸与海床法》因涉及毛利传统海域权利,引发全国性辩论。怀唐伊法庭主席蒂彭尼建议,未来政策应更注重“共同决策机制”,让毛利人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新西兰的独特之处在于,《怀唐伊条约》框架下的“二元文化”并未排斥多元移民群体。华人、印度裔与太平洋岛民等社群通过语言、节庆与饮食文化丰富了国家认同。正如毛利学者林爽所言:“种族之间因了解而融合,因误会而隔阂。”
它提醒人们:国家的进步不仅依赖经济发展,更需直面殖民创伤、尊重文化差异,并在对话中寻找共同未来。在这片“长白云之乡”(Aotearoa),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将继续塑造一个更为包容的新西兰。
正如2025年黎明仪式上,总督辛迪·基罗的致辞所言:“怀唐伊的承诺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未来的指南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