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小国的外交突围 与中国影响力的南太延伸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徐晓峰)2025年2月10日至14日,库克群岛总理马克·布朗(Mark Brown)对中国展开为期五天的访问,这是该国领导人十年来首次访华。此次行程不仅标志着中库关系迈入新阶段,更因新西兰的强烈反应和太平洋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访华旨在经济合作与主权诉求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表示:“布朗应中方邀请,于2月10日至16日赴中国出席哈尔滨亚冬会闭幕式,并将在哈尔滨与中国总理李强会见。”他补充道,布朗一行还分别赴上海和山东参访。
库克群岛是南太平洋的自治国家,与新西兰保持“自由联合关系”,其公民享有新西兰国籍,但库克群岛政府长期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强化主权身份。布朗此行旨在“扩大经济机会,同时确保国家主权和利益置于首位”。
根据记者了解,访华期间,双方将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行动计划》,涵盖贸易、基础设施、气候变化、海洋经济等六大领域。具体合作亮点包括:
海洋资源开发——与中国大洋样品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合作,提升深海勘探与可持续管理能力;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公司推进珍珠养殖和水产育种项目。
气候变化应对——引入中国技术提升天气预报和气候适应能力,助力小岛屿国家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
经济多元化——拓展旅游业、可再生能源和蓝色经济(海洋开发),减少对传统渔业和农业的依赖。
布朗本周在社交媒体Facebook发帖表示,几天来,他已和中国的海洋科学、气候韧性、经济合作等领域的领导机构进行了重要讨论。这些对话为新的合作领域开启大门,包括与中国海洋资源库及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合作,扩展海洋研究能力,并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公司建立新的合作机会。
布朗将在国会下周开议前返回库克群岛。他表示:“我知道这次访问的成果备受关注。我要向人民保证,每一项对话都以达成库克群岛的最佳利益为目标。”
尽管此次合作被布朗称为“打开新领域的大门”,但协议细节未完全公开,或将引发新西兰与库克群岛国内反对派的质疑。
中国在太平洋战略的深化与挑战
在此前举办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关于库克群岛总理本周访华,报道称双方将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定,新西兰表达关切并称库克群岛并未就该协定同新方妥善协商。你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库克群岛是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伙伴。两国1997年建交以来,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中方愿同库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
关于库克群岛同新西兰特殊关系,中方认为,新西兰和库克群岛都是中方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方愿同库克群岛等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开展合作。
外交部强调,中库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该受到第三方的干扰和制约。中国将此次访问视为南太外交的重要突破,旨在推动共同发展。其战略意义体现在两方面:
地缘政治扩展——中国近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太岛国加强联系,如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协议、资助基里巴斯基建项目等。库克群岛虽小,但其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深海矿产和渔业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布局太平洋的关键支点。
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中方首次尝试通过三方合作(如中、新、库克群岛共建供水项目)平衡地区利益,但库克群岛此次绕开新西兰直接签约,可能加剧与西方国家的竞争。
新库传统盟友关系遭遇信任危机
库克群岛曾是新西兰属地,目前是太平洋的独立国家,但与新西兰维持“自由联合”关系,库克群岛1.7万国民均拥有新西兰公民身份。新西兰对库克群岛提供财政支持,也协助外交与防务。库克群岛虽然有权独立行使外交政策,但涉及防务、安全与外交事务的决策应与新西兰当局讨论。
布朗宣布赴中国访问前,并未与新西兰当局磋商,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坦言感到“措手不及”。新西兰政府也表示,即使已提出要求,仍未能事先过目布朗将与北京当局签署的协议,因此对于布朗的访中之行存在疑虑。新西兰外长彼得斯直言,库克群岛的“单边行动”损害了互信,并威胁重新评估对库援助。
此次访华拟议的协议动摇了库克群岛与新西兰之间持续数十年的关系——这两个邻国将于2025年迎来《自由联合协议》签署60周年纪念日。长期以来,该协议让新西兰对库克群岛拥有影响力,尤其是在其外交政策方面。
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陆克森(Christopher Luxon)认为,根据宪法安排,“我们期待合作伙伴之间能透明讨论国防和安全问题”。他表示,将在得知库克群岛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协议内容后,再决定如何回应。
据媒体分析,新西兰对于库克群岛访华的担忧来源于以下三点:
首先,尽管布朗强调协议“不涉及国防”,但新西兰总理卢克森要求“透明讨论安全问题”,担心中国借此获得军事存在机会,并由此产生安全与主权隐患。
其次,库克群岛此前试图发行自主护照(后搁置),被新西兰视为脱离自由联合关系的信号,此次访华进一步加剧主权争议,或导致宪法关系动摇。
最为敏感的是,新西兰近年与包括基里巴斯等多个太平洋岛国关系紧张,中国则通过经济合作填补权力真空,冲击新西兰的传统主导地位,此举将削弱新西兰的地区影响力。
博弈与平衡的三角互动
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中国将继续通过经济合作巩固影响力,但需回应新西兰和地区国家对“不透明协议”的争议。若深海采矿、蓝色经济项目成功落地,可能吸引更多南太国家效仿。
另一方面,新西兰或通过增加援助和外交磋商挽回信任,但需尊重库克群岛的主权诉求。双方可能修订《自由联合协议》,明确防务与外交磋商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在太平洋增设使馆、加强海岸巡逻,与试图中国形成制衡。新西兰可能联合澳大利亚推动“太平洋版北约”,但需避免激化岛国对“新殖民主义”的反感。
库克群岛的访华之行,既是小国利用大国竞争谋求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折射出太平洋地区权力重构的复杂性。对中国而言,如何将经济合作转化为可持续的地缘影响力仍需探索;而新西兰则应调整“家长式”外交、正视岛国主权诉求是当务之急;库克群岛作为“风暴眼”,在“经济依赖”与“主权独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未来外交的核心命题。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