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融媒资讯 > 头条

彼得斯访华的战略对话与未来展望 ——写在2025年中新首场高层交往之际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5-03-01阅读数:人阅读

AP times-20250226-1.jpg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崔志珅)2025年2月25日至27日,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首次以现任外长身份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访问不仅是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笔”,更被双方视为巩固合作、应对分歧的关键契机。作为2025年两国间“首场重要高层交往”,彼得斯此行不仅承载着深化双边关系的使命,也映射出亚太地缘格局的微妙变化。

刘建超、韩正分别会见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彼得斯

新华社北京消息,2月25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彼得斯。双方强调,应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交流对话,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中联部副部长陆慷参加会见。

2月26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彼得斯。韩正表示,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拉克森总理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晤,为中新关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向前发展作出战略引领。当前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进入第二个10年,中方高度重视中新关系发展,愿同新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坚持正确方向,坚定合作信心,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两国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彼得斯表示,新方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作为中国的积极伙伴,同中方加强对话,增进了解,深化经贸等各领域合作,推动新中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王毅同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彼得斯举行会谈

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消息,202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彼得斯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中新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长期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创下多个“第一”。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拉克森总理在利马会晤,为中新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指明方向。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密切战略沟通,发扬“争先”精神,推动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王毅指出,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双方应该坚持对彼此的正确认知,超越历史、文化、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成为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的伙伴。对于一些具体分歧,双方可通过建设性对话妥善解决。

王毅说,双方要聚焦互利合作。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超大规模市场将继续为新西兰提供更大合作机遇。双方要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尽快启动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共同打造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应对气变等新增长引擎。

王毅表示,双方要加强对话交流。中方对新方实施了单方面免签,促进了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希望新方继续为中国留学生、华侨华人提供良好环境。亚太地区是中新的共同家园。中方尊重新方同太平洋岛国的传统关系。双方可通过南太事务磋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沟通。

王毅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立者、受益者和维护者,我们将坚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规则。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新加强多边协调更显重要。

彼得斯表示,中国是新西兰的重要合作伙伴。新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新方一如既往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期待双方进一步密切各层次交往,加强经贸、农业、防务、南极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愿同中方加强在多边机构的合作,推动新中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就中方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保持沟通。

双方还就乌克兰问题、中东局势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十年新起点与复杂挑战交织

此次访问的时间节点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2025年是中新建交53周年,也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十年的开端,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已形成紧密纽带。另一方面,国际局势的动荡与新西兰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为双边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

中方在此次对话中提出了三方面核心建议,体现了对中新关系“稳中求进”的基调。

首先,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愿与新方通过“深入交换意见”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判。针对新西兰对中方南海军事演习活动的担忧,中方重申行动“符合国际法”,并呼吁新方“独立判断”,而非受第三方干扰。这一表态直指新西兰外交政策中“平衡中美”的困境。

其次,深化务实合作,拓展新兴领域。中方提出将经贸合作作为“压舱石”,并推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互补性合作。例如,新西兰乳制品、木材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30%以上,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基建能力可为新西兰的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再者,共塑地区秩序,反对阵营对抗。针对新西兰对太平洋地区“中国影响力扩张”的疑虑,中方明确表示与库克群岛等国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并倡议中新共同支持岛国自主发展,反对将太平洋“军事化”。

彼得斯在访华期间的表态,则呈现出“经济靠拢、安全疏离”的微妙平衡。

一方面,彼得斯多次强调“对华关系是新西兰最重要、最复杂的关系之一”,承认两国贸易“不可替代”,并称将“保持定期高级别对话”。其表态与新西兰前总理克拉克的呼吁一致——即“对华关系攸关国家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彼得斯在会谈中对中方军事活动及太平洋合作协议提出“担忧”,要求中国“尊重地区国家的传统联系”。这一立场折射出新西兰在“五眼联盟”身份与对华经济利益之间的摇摆。

尽管彼得斯声称将践行“独立外交政策”,但新西兰近年跟随美澳炒作“中国威胁”的案例显示,其政策仍受西方盟友掣肘。中途访问蒙古国、韩国的行程,亦被解读为“分散对华依赖”的策略。因此,如何兑现“独立”承诺,将成为中新互信的关键考验。若新西兰能减少对美澳安全议程的依附,中新或可打造“跨阵营合作”的典范。

以“共同进化”定义中新未来

此次对话为中新关系未来十年奠定了基调。双边关系层面,高层交往重启合作动能。彼得斯访华为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陆克森(Christopher Luxon)年内访华铺路,预计双方将签署新一轮自贸协定升级版,并扩大教育、旅游合作。

而在地区格局阵营,太平洋“中间道路”的可行性亟待验证——毋庸置疑,中新在太平洋岛国议题上的互动,将影响地区权力结构。若新西兰能协调中方与美澳立场,或可推动“发展优先”的地区议程;反之,若其过度强调“传统势力范围”,则可能激化大国竞争。

不可否认,新西兰在气候变化、多边贸易等议题上与中国立场相近。双方若能协同发声,可为全球治理注入“南半球视角”,抵制单边主义逆流。

彼得斯此访揭示了一个现实:中新关系已从“蜜月期”步入“磨合期”。双方须以更成熟的姿态处理分歧——新西兰需摆脱“经济靠华、安全靠美”的割裂策略,中国则需以更具弹性的外交手段回应伙伴国的合理关切。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相互尊重、聚焦合作”仍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唯一路径。若中新能超越“小国与大国”的叙事框架,真正将彼此视为“共同进化的伙伴”,第二个十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可成为亚太和平繁荣的支柱之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