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新热点

中国两会民生记者会释放政策新信号——普惠转型与结构改革并举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5-03-09阅读数:人阅读

【中新时报3月9日北京报道】(记者 崔志珅)在今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中国四位部长直面中外媒体,以详实的数据与务实的政策回应,勾勒出2025年中国民生改革的路线图。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发布会,既展现了中国政府推进“普惠性民生”的决心,也折射出经济转型期社会治理的复杂挑战。

4e7569b927d0d16238d843502dcddae.jpg

民生保障:从“兜底”到“普惠”的范式转变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的首次亮相成为焦点。他明确提出,中国将推动民政工作从“兜底性保障”转向“普惠性服务”,覆盖对象从特殊困难群体扩展至更广泛需要帮助的人群,例如困境儿童心理服务、残疾人托养等。这一转型被外界视为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向“中等福利国家”迈进的标志性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政府主导与市场、社会力量的协同,尤其是数智化服务在基层的落地实效,尚需实践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陆治原特别提到孤儿和弃婴数量“大幅减少”,侧面印证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的双重效应。与此同时,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问题被重点提及,体现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仍将是长期挑战。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下的政策突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以“任务繁重但趋势向好”概括就业形势,直言今年需解决1222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维持脱贫人口3000万以上的务工规模。其提出的“稳岗专项贷款额度提升”“百万就业见习计划”等政策,显示中国正通过金融工具与岗位创造双轨并进缓解就业压力。

不可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技术替代传统岗位的潜在冲突,依然存在隐忧。王晓萍强调“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升级中稳定就业”,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平衡,但具体如何避免技术性失业潮,政策细节尚未明晰。

住房改革:存量消化与品质升级并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宣布,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将全面纳入改造范围,并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以稳定楼市。这一政策组合拳既瞄准短期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也试图通过“好房子”标准重塑长期住房供给结构。

数据显示,中国自2019年启动城市更新以来,已改造28万个老旧小区,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13万部。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在国际城市治理中罕见。然而,居民意见协调、资金可持续性等问题,仍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难点。

公共卫生:寿命延长背后的基层攻坚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较2019年提高1.7岁,且八省份已突破80岁。这一成就的背后,一方面是基层医疗能力的持续提升——2025年所有县域二级以上医院将设立儿科,10万人口以上县提供血透服务,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延伸至县域。

另一方面,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议题的突出,暴露了高速城镇化中健康风险的转移。雷海潮呼吁酒店标配体重秤、医院开设体重门诊,看似细微,实则指向中国慢病防控的精细化策略。

媒体评论:在转型中寻找新平衡点

今日的记者会,既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社会治理能力的窗口,也是内部改革压力的集中释放,外媒则普遍关注中国民生政策的“规模效应”与“执行力度”。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到住房存量消化,从普惠福利的扩大到健康指标的攀升,中国正在效率与公平、规模与精准、政府主导与多元共治之间,探索一条独特的现代化治理路径。其成败,或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参照。正如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中国正试图将‘高质量发展’从经济术语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改善,但其政策能否穿透基层最后一公里,将决定改革的实际成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