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双循环,凝聚侨力量——从全国两会看新时代侨务工作的战略支点
【中新时报北京报道】(记者 徐晓峰)3月10日,十四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在京闭幕。这场承载着14亿人民期待的盛会,不仅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向世界传递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作为全程跟踪报道的海外华文媒体,《中新时报》深切感受到,此次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与全球6000万华侨华人的发展诉求形成了强烈共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中,"侨力量"正在成为贯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纽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25次提及"开放",RCEP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等关键词背后,一场以制度型开放为特征的全球化突围战已然打响,制度破壁则需要政企侨协同创新。深圳代表团审议时透露,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试点"跨境服务包",将海关AEO认证、境外专利布局等12项服务集成推送。正如广西代表所述:"当国内预制菜标准与泰国清真认证实现互认,螺蛳粉出口东盟的物流时效缩短了72小时。"
"回国投资找不着门路""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两会期间多位侨界委员的感慨,道出了侨资回归的现实痛点。浙江代表团审议现场播放的"青田侨乡数字化改革"短片令人振奋:华侨通过"全球通"服务平台,远程完成从公司注册到社保缴纳的23项政务事项,跨境办事效率提升60%。这种"云端侨乡"的创新实践,正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诠释。
当福建代表团展示"侨批档案"数字化成果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些泛黄的家书不仅是华侨奋斗史的见证,更蕴含着"诚信、拼搏、报效桑梓"的精神密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正是要激活这种文化认同的情感势能。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载体。上海代表团讨论的"华商数字会客厅"项目颇具启发:通过元宇宙技术复现侨乡历史街区,实现跨境项目路演与文化寻根的同频共振。这种"数字孪生"模式,既解决了海外新生代的情感疏离问题,又为侨资对接创造了沉浸式场景。正如广东江门打造的"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三年间促成127个产业项目落地,文化认同的"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国两会释放的强烈信号清晰可见:中国正在以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全球化竞争新优势,而华侨华人群体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参与者。当制度型开放破解出海瓶颈,当数字化改革温暖侨资归途,当文化认同凝聚向心力量,一幅"侨连天下、赋能双循环"的壮阔图景正在展开。这是中国的机遇,更是全球华侨华人共享荣光的新起点。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