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全景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密码
【中新时报北京报道】(记者 崔志珅 徐晓峰)当人民大会堂的国徽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2025年全国两会以其务实高效的节奏,向世界呈现了一场兼具政治智慧与民生温度的盛会。全程参与采访两会的《中新时报》特派记者发现,从“三大通道”的坦诚对话到政府工作报告的精准施策,从1.4万亿斤粮食产量的庄严承诺到“好房子”首次写入施政纲领,这场汇聚14亿人期待的国之议政,既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解码未来五年发展路径的关键密钥。
改革破题: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之问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将2025年GDP增速目标锚定在5%左右,这一决策既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制度自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GDP总量达134.9万亿元,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经济体量,而2025年财政赤字率或将突破3.5%,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有望扩大至2000亿元,形成“财政托底+市场激活”的双轮驱动。
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开源引发全球瞩目,低空经济试点城市新增至15个,人形机器人量产突破万台。这种“技术突围+场景落地”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
两会期间,民政部宣布将社会福利从“兜底保障”转向“普惠服务”,覆盖人群扩大至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等边缘群体;住建部推动住宅层高标准提升至3米,将居住体验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卫健委在全国推广体重门诊,以医学干预应对16.4%的成人肥胖率……这些政策转变,标志着中国社会治理正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突破”。
住房领域改革更具象征意义:2000年前老旧小区全面改造、存量商品房政府收购计划启动,既化解房地产风险,又激活万亿级内需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已改造28万个老旧小区,惠及1.2亿居民,这一规模在全球城市更新史上前所未有。
开放聚势:大国外交的立体叙事
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科技部宣布将在2025年建成20个国家级AI开放平台。剑桥咨询公司亚洲区负责人亚伦·科斯特洛评价称:“中国在量子计算、6G等领域的超前布局,正在改写全球技术规则。”这种技术自信在外交实践中转化为合作筹码:中尼卫星联合研制项目启动、中欧绿色氢能联盟成立,中国以“技术共享”替代传统援助模式,重塑南南合作范式。
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缩减8项,海南自贸港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扩容,这些举措背后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层逻辑转变。新加坡《海峡时报》指出,中国正通过RCEP、CPTPP等多边机制,推动“制度型开放”从概念走向实操。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监管总局针对“大数据杀熟”“直播乱象”出台精准监管措施,这种“包容审慎”的治理智慧,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新范式。
代表通道:接地气通民心拉近互动距离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新时报》等媒体在蹲守“部长通道”时观察到了细微变化——曾经横在记者与部长之间的红色隔离线消失了。
人民大会堂北侧有一条长约百米的进出通道,也被记者视为“新闻富矿”。每次全体会议前后,记者们在此蹲守,部长们积极回应热点问题。最初,记者们采取“拉人”战术,一位部长常被一群记者包围式采访。此后,考虑到采访需求,大会专门设立集中采访区,“部长通道”从惯例演变为制度。
蹲守通道,与部长们的距离,比想象中的更近。提前到达了一个多小时,众多记者抢占第一排中间的有利地形,提问时与部长们的距离不足一米。从“面对面”的采访到每年不断优化完善的通道设置细节,本身就彰显出中国式民主的自信与开放。
3位部长、6个问题、40多分钟,从绿水青山、文旅发展到体育惠民,快节奏的问答干货满满。通道上,部长与中外媒体记者之间,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拉家常。除了分享“硬核数字”,部长们将更多时间留给了“故事汇”。
从光伏治沙的新成果,到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可感可知的贴肉故事,让这条通道的互动更亲切,部长们与记者们的眼神交汇也更多。在接地气、通民心的“部长通道”里,现场记者既能触摸到过往的精彩,更加增强对未来愿景的激励,并将这种信心通过媒体通道传达给海内外受众。
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微观镜像
新华网“我给代表委员捎句话”平台征集超百万条建议,其中“取消招聘年龄限制”“完善农民医保”等诉求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种“云端问政—线下落实”的闭环机制,使民主实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政策温度。全国人大代表赵昭的经历更具象征意义:这位返乡创业的“牛倌”,将村民关于秸秆利用的建议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提案,最终推动相关技术纳入国家乡村振兴规划。
在“双碳”目标推进中,石化行业代表与环保专家经过三轮协商,最终达成“传统产能梯度退出+CCUS技术补贴”的平衡方案;港澳委员关于跨境信用体系建设的27条建议,有19条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案吸纳。这种“求同存异、渐进改革”的协商智慧,成为破解复杂治理难题的密钥。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100多名政协委员,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提案建议,凝聚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希望;它的出发点也很具体和清晰,就是为了解决人民奔赴美好生活路上的每一件小事。对于世界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鸣。
全球回响:中国方案的跨文明对话
《经济学人》将中国城市更新模式称为“基础设施民主化”的典范;《金融时报》则关注到“超级工程+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哲学。当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记者会展示PM2.5滤膜对比样本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道:“这种可视化治理叙事,正在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制定”。
中国式现代化引发多重解读:非洲学者称赞其“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而欧洲智库则担忧“国家主导模式的市场适应性”。这种认知差异恰恰印证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当西方在“自由市场”与“福利国家”间摇摆时,中国正探索“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的第三条道路。
两会期间,从代表委员的讨论到各项政策的审议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其中,彰显了中国民主制度的活力与优势。正如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阿里·穆罕默德·阿里所言,中国两会展示了中国治理的透明与高效,在全球格局变化背景下,中国的治理经验有重要参考意义。世界渴望从中国两会中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民主制度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未来图景:在历史的褶皱里书写新篇
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此时,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只有10年,中国处在重要发展节点上。关键节点的中国两会,自然引起全球瞩目。
2025年两会闭幕之际,《中新时报》记者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与各国同行们仍在热议两个细节:住建部长倪虹用“3米层高”重新定义居住尊严,农业农村部长韩俊以“每粒麦穗”比喻粮食安全。这些微观叙事背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方法论选择——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国担当,更需铺陈脚踏实地的民生注脚。
当世界站在技术革命与文明重构的十字路口,中国正以两会为窗口,向全球传递这样的信念: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攀升,更是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知;有效治理不仅是制度设计的精妙,更是多元诉求的理性对话。这份中国方案,或许能为人类文明进阶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