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新热点

“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连载报道(二) 淮安与宜兴的产业振兴与生态之美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5-05-23阅读数:人阅读

AP times-20250521-14.jpg

【中新时报江苏讯】(记者 崔志珅 徐晓峰)北半球的五月,中国大地正以绚烂的姿态绽放,如同青春的诗篇,洋溢着温暖与希望。

受江苏省侨办、淮安市侨办、无锡市侨办共同邀请,我社旗下一报一台——《中新时报》和“FM89.0怀卡托华人之声”电台广播参加了“海外媒体看江苏”一行。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埃及、西班牙、葡萄牙、柬埔寨、日本、泰国、阿联酋、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2个国家的18位媒体代表齐聚一堂,行走在如诗如画、人杰地灵的江南大地。

活动首日,我社评论文章《淮河潮涌聚四海 华商同心绘新章——第五届淮河华商大会开幕侧记》经《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记录了上万次的阅读点击量,引发热烈反响。

2025年5月14日,《中新时报》和“FM89.0怀卡托华人之声”记者随海外媒体代表团继续走进江苏省淮安市与宜兴市,深入探访了淮安中餐繁荣文化交流基地——盱眙龙虾博物馆、侨资企业江苏日高蜂产品有限公司,以及国家4A级旅游区宜兴竹海。从美食文化到生态旅游,从传统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实践,这片土地以蓬勃的经济活力和绿色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图景。

image.png


《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中新时报》5月14日社评文章

龙虾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地标美食书写文化自信

image.png

海外华文媒体到访盱眙龙虾博物馆

淮安盱眙县被誉为“中国龙虾之乡”,其龙虾产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在盱眙龙虾博物馆,记者团见证了小龙虾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向全球餐桌。馆内通过沉浸式展览展示了龙虾养殖、加工、烹饪的全产业链条,并重点呈现了“盱眙龙虾”这一地理标志品牌的价值——截至2023年,其品牌价值已达353.12亿元,连续9年蝉联全国水产类地理标志产品榜首。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盱眙龙虾的成功得益于“标准化+创新”的双轮驱动。当地建立了从育种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并通过“龙虾节”等文旅活动推动三产融合。仅2023年,盱眙龙虾产业链带动就业超2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这种“一只虾带富一座城”的模式,从“小龙虾”到“大产业”的跃迁,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全球农业产业化的标杆。

侨资企业江苏日高蜂产品

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之路

image.png

中国福标密封博物馆、品牌传承者季超(左)接待海外媒体

在淮安侨资企业江苏日高蜂产品有限公司,记者团看到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传统蜂业。自成立以来,该司便致力于蜜蜂产业的深耕细作,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坐落在江苏省盱眙经济开发区的这片沃土上,公司占地面积达1667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和宽敞的厂房,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彰显着其实力与规模。

公司依托淮安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引入智能化蜂箱监测系统和区块链溯源技术,确保产品从采集到加工的全程透明化。企业负责人,同时也是品牌创立人季福标的传承者季超表示:“我们不仅生产蜂蜜,更通过‘蜂旅融合’模式,开发研学体验和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养蜂合作社,形成‘甜蜜产业链’。”

这一模式与淮安市推动的“地标宴”战略不谋而合。淮安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打造了涵盖龙虾、蒲菜、捆蹄等特色食材的“地标宴”,并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文旅融合,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竹海绿意中的文旅生态

image.png

海外华文媒体参观宜兴竹海景区

告别淮安,记者团驱车前往宜兴竹海景区。这片被誉为“华东第一竹海”的生态胜地,以万亩翠竹、清泉飞瀑和负氧离子含量超高的空气,成为长三角的“天然氧吧”。景区内,游客既可漫步竹林栈道,也可体验竹筏漂流,还能参与竹编手作等非遗项目。

宜兴竹海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典范,更是绿色经济的引擎。当地通过“竹产业+”模式,将竹材加工、竹文化旅游、竹产品研发深度融合。例如,竹纤维制品、竹炭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已远销海外,而竹林碳汇交易则为生态价值转化开辟了新路径。景区负责人透露,2023年竹海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逾10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变现”。

以竹海景区为核心,宜兴的文旅产业正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并引入国际品牌酒店和康养项目,打造长三角顶级度假目的地。记者团在竹海村看到,村民自发改造农房为精品民宿,并推出“竹林瑜伽”“竹筒饭制作”等体验活动,吸引城市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

这种转型背后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说起文旅生态带来的转变,当地经营民宿生意的管理者深有感触:小家的“获得感”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而国家的强盛为小家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平台,江淮大地值得到此一游!

产业振兴新质生产力

大美中国的活力密码

无论是淮安的龙虾产业还是宜兴的竹海经济,科技创新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盱眙,物联网技术用于实时监测龙虾养殖水质;在宜兴竹海,5G网络覆盖助力智慧景区管理。江苏日高蜂产品公司则通过大数据分析蜜源分布,优化蜂群调度,将生产效率提升40%。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

从淮扬菜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到宜兴紫砂壶成为外交国礼,文化软实力成为江苏链接世界的桥梁。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淮安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联盟,推动淮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宜兴则以“零碳创新中心”为目标,探索光伏、储能等绿色技术应用,力争2030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这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模式,为全球提供了可持续增长的范本。

当天的行程虽短,但淮安与宜兴展现的产业振兴图景、生态保护智慧与文化创新活力,令海外媒体团深感震撼。江苏的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生态优先守护绿色家园,以文化融合增强国际认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只龙虾、每一根翠竹、每一滴蜂蜜,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拥抱现代性的生动故事。而这,正是“大美中国”最真实的注脚。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