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我社评论文章《马踏文旅新程 智绘太湖新篇》
【中新时报江苏讯】(记者 崔志珅)五月的江南烟雨浸润着长江岸畔的创新脉动。2025年5月16日至17日,《中新时报》记者随“海外媒体看江苏”代表团相继走进江阴海澜飞马水城、无锡数字电影产业腹地和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从千载马文明的时空对话,到虚拟影棚里的未来叙事,再到太湖水岸的重生之路……一幅传统产业破界融合、科技赋能文化复兴、生态与经济共舞的江苏新卷徐徐展开。
江阴海澜飞马水城:马背上的文旅革新
在飞马水城负一层的马文化博物馆,来自汉代的彩绘陶马俑昂首嘶鸣,唐代三彩马鞍流光溢彩,明代鎏金骑兵俑凛然生威——数以千件马文物串联起华夏文明中的“马图腾”。
馆内最震撼的当属“马踏丝路”主题展: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的鞍马仪仗、元代青花瓷上的西域贡马、清代《乾隆南巡图》中的八旗骏马,无不印证着马作为贸易使者与文化交流载体的历史角色。策展人指出:“从汗血马引入中原到茶马古道商贸,马匹曾是全球化1.0时代的‘基础设施’,开启了一部镌刻千年的文明史诗。”
步入荣获吉尼斯认证的名马馆,47匹珍贵马种演绎生物多样性奇迹:仅92厘米高的阿根廷法拉贝拉迷你马与2.1米高的荷兰弗里斯兰马并肩而立,阿拉伯马的优雅曲线、阿克哈-塔克马的“金属皮毛”、蒙古野马的桀骜眼神,汗血宝马的“嗜盐习性”……记者们惊叹于这些自然进化密码最终构成一部“马科生物百科全书”。
海澜名马馆的保育实践值得深思:建立全球马匹基因数据库,采用胚胎移植技术复活濒危伊犁马,并与国际高校合作研究马匹运动康复。“我们不仅要收藏马,更要让马文化活在当下。”海澜文旅负责人表示,这里有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与积累,有对“马文化”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更有对服务品质的不懈追求。
海澜飞马水城,作为一处集马术训练、表演、比赛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马文化旅游胜地,荣获了多项殊荣,包括“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长三角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等。目前,飞马水城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00万人次,成为“假日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流量明星,持续为地方文化产业锦上添花。
在挑高38米的美术馆穹顶下,200米巨幅《长江万里图》卷轴震撼铺陈。从唐古拉山的雪峰到崇明岛的沙洲,1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沿岸的险峰、城郭、飞舟在青绿山水间流转。画家团队采用矿物颜料与纳米涂层技术,使古画技法与数字光影交融——当记者行至三峡段,AR装置实时叠加江豚跃出水面的动态影像,婉如长江万里图的时空折叠。
“这幅画是传统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隐喻,”策展人解读道,“正如海澜从服装制造巨头转型文旅领军者,用现代语言重构文化基因。”美术馆内同步展出的“丝路马影”数字艺术展,更将唐三彩马转化为全息投影,在赛博空间续写新的文明对话。此情此景,让《中新时报》记者不禁回想并附和海澜集团官网的标语——以海阔天空之博大,创波澜壮美之事业。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中国电影的硅谷革命
道别美轮美奂的江阴海澜飞马水城,媒体代表一行走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是中国最早的影视基地城市,早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无锡陆续建立了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等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如今,每年在无锡拍摄的影视项目超过百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是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园区,江苏影视产业发展重点基地,无锡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自2013年开园以来,园区加快构建产业体系,促进精品项目创作,奋力打造影视文化品牌。
规划展览馆集中展示华莱坞影都的产业概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介绍影都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敞开式电影主题乐园的特色亮点;数字音频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影视后期音频制作系统及专业录音棚,能为电影和电视剧提供包括音频制作、影视音乐、影视配乐、影片数字母版制作等高端专业服务;影棚拍摄体验区不但再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场面,还具备民国剧、谍战剧等影视题材取景地,全长175米,复原了旧上海黄金时代的盛景……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5G智慧虚拟摄制棚内,一块长44米,高10米,直径23米的LED弧形巨幕被点亮。该屏幕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共同打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级LED巨幕拍摄屏”。 这块占地3000平方米的超大摄影棚,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级5G智慧虚拟摄制棚。
记者们站在弧形巨幕下,沉浸感扑面而来,目睹着电影工业的范式革命:画面中的森林,不使用任何外景,却在经历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春暖、夏凉、秋风、落雪,犹如身临其境,触手可得。该屏幕由1760台点间距为2.84毫米的LED箱体和播控系统组成,整屏分辨率达15K,屏幕刷新率高达7680Hz。超高分辨率和广色域,使得这块屏幕不仅能为摄制团队提供具有互动能力的背景画面,还能沉浸式反映真实环境的反射与折射,使现场的光影造型变得自由且可控。
据《中新时报》记者了解,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所在地曾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2007年,无锡市政府部门决定把这家钢铁厂外迁,相关地块用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2009年,当地启动对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对老厂房进行改造扩建。2013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正式开园。
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主阵地,当地正在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为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出知名的影视“特效之城”。更值得欣喜的是,数字人3D扫描建模、动作捕捉、LED虚拟拍摄等这些原本主要出自国外团队的前沿电影特效制作,中国团队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都可以自主完成,甚至反向“出圈”拿下海外订单。海外媒体记者们纷纷感叹:当中国神话遇见虚拟技术,传统文化正以中式语法走向世界,并颠覆千年的造梦逻辑!
太湖治理:一曲新生态的江南牧歌
5月17日,记者团来到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调研水治理。太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湖泊水体,也是沿岸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泛舟太湖,但见鼋头渚畔白鹭掠水,芦苇荡中可见螺蚌附生——这与十年前蓝藻暴发的景象判若两世。
太湖治理是“国之大者”。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举全省之力,创生态之湖。据统计,2007年以来无锡以太湖治理为牵引,全市累计实施治太重点工程7278个、投入资金1252亿元,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3322万立方米,占全湖清淤量70%以上。2024年,太湖平均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基本完成从生态伤疤到诗意栖居的环境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对太湖来说,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记者们在现场看到水质提升后激活的文旅新场景:太湖一个个景区、一块块湿地“串珠成链”,鸟儿们安营扎寨,湖鸥、白鹭飞翔天际,引来诸多市民游客观湖赏鸟,上演了一幕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曾经在太湖水域围网二十余载养殖螃蟹的蟹农,如今早已“洗脚上岸”并开起了农家乐,近年来因为生意火爆连续改建扩张,享受着太湖水治理带来的生态红利,反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一组数据彰显出太湖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来,太湖流域在GDP增长75.5%、城镇常住人口增长32%的背景下,六大传统行业(化工、电镀、印染、造纸、食品、钢铁)废水排放量及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下降69.4%、74.2%、69.8%、68.4%、67.5%。
受益于沿太湖地区发展理念持续转变,太湖畔兴起文旅深度融合的热潮。时隔近20年,无锡与苏州之间重启太湖游船,游客纷纷登船“尝鲜”重览太湖胜景,重温“能不忆江南”的诗情画意。每年3月举行的无锡马拉松,让参赛者在风光旖旎的太湖边尽享“樱花雨”,仅2024年无锡马拉松就撬动2.8亿元经济效益。而今年,无锡马拉松将迎来3.5万名跑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太湖治理向纵深推进,更多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不断被创造,“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的多赢之路将越走越宽。
江苏密码——在破界融合中生生不息
当海澜美术馆的《长江万里图》在暮色中卷起最后一缕霞光,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虚拟影棚仍闪亮着创造未来的灯火。五日行程里,记者团在盱眙见证“一只虾富一方人”的振兴智慧,在宜兴触摸紫砂淬火重生的文化根骨,在江阴感受钢铁巨人的绿色转身,最终于太湖烟波里读懂“两山理论”的江南实践。
江苏的故事,是海澜集团从服装厂到马文化帝国的跨界传奇,是数字影棚里传统神话的赛博重生,更是太湖水由浊返清的生态涅槃。这片土地总能在历史纵深与未来前沿间架设桥梁——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基,书写中华文明现代演进的鲜活注脚。
临别之际,怀卡托华人之声电台广播记者徐晓峰感言:“此行我们不仅看到GDP数字里的江苏,更遇见文化肌理中温润坚韧、创新浪潮中敢为人先、青山绿水间向美而行的江苏。这,才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叙事。”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