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我社评论文章《雨夜中的青岛德比 足球城的文化根基》
【中新时报青岛报道】(记者 崔志珅)雨水浸透了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的草皮,却浇不灭17579名青岛球迷的热情。2025年6月29日夜,青岛西海岸与青岛海牛的中超“德比战”在呐喊声中拉开战幕。当比赛进行到第33分钟,巴西外援戴维森一记弧线球洞穿海牛队大门,整个球场瞬间沸腾。西海岸队最终凭借这粒世界波以1 : 0赢得历史首场德比胜利,终结六轮不胜的阴霾;而落败的海牛则吞下三连败苦果,以8分深陷降级区。德比战的硝烟背后,青岛——这座中国足球版图上的重要城市,正以“两超一甲”的格局(青岛海牛、青岛西海岸两支中超球队及中甲的青岛红狮)书写着中国足球的新篇章。
德比烽火一球定乾坤
雨夜的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见证了两支本土球队的殊死搏杀。海牛新援兰克尔泽第16分钟错失绝佳机会,他在门前推射未能吃准部位,皮球滑门而出。这一失误成为比赛转折点。17分钟后,西海岸外援戴维森在弧顶处接球转身,一记势大力沉的远射直挂死角。进球后的戴维森冲向看台,将进球献给自己刚刚过生日的儿子:“这粒进球就是献给他迟到的生日礼物。”
易边再战后,海牛孤注一掷调兵遣将,黄皓隽、金永浩等攻击手相继登场。第70分钟,兰克尔泽右路突破吸引防守后分球,罗森文跟进远射擦柱而出,成为海牛最后的机会。终场哨响时,西海岸球员在雨中相拥庆祝,而拼尽全力的西海岸中场徐彬瘫坐草皮:“青岛德比的强度太大了,要抽筋了。”被誉为国家队希望之星的年轻人喘着气补充道。
这场胜利对西海岸具有双重意义——既是队史首场德比胜利,也是主帅邵佳一执教哲学的胜利。正如戴维森在混采区所言:“相比联赛首轮那场2 : 2,经过主教练调教,我们打得更加默契。”而海牛主帅则需直面残酷现实:球队跌入降级区,保级警报已然拉响。
青岛西海岸主场球迷以焰火庆祝同城德比胜利
从草根到中超的青岛力量
青岛足球的“两超”格局绝非偶然,而是两支球队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共同铸就。
创立于1993年12月的海牛是青岛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中超创始球队之一。这支曾夺得2002年足协杯冠军的球队历经沉浮,2016年甚至跌入中乙。但凭借2021年中乙冠军、2022年中甲亚军的成绩,海牛完成“两级跳”重返中超。其百年俱乐部的底蕴,成为青岛足球的精神图腾。
另一支中超球队西海岸的崛起堪称奇迹。俱乐部前身仅是2007年由青岛康太源商砼有限公司组建的业余足球队。2019年以中冠第8名递补升入中乙;2021年更名青春岛并通过附加赛冲甲;2023年3月正式更名青岛西海岸,同年即以中甲亚军身份冲超成功。西海岸投资人徐尚“打飞的看球”的故事,折射出民间资本对足球的赤诚——疫情期间因无法随队,这位董事长长期乘飞机往返各赛区支持球队。
当2023年10月28日西海岸客场2 : 0击败广州队锁定中超席位时,青岛足球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次拥有两支中超球队,加上山东泰山,山东省首次拥有三支中超球队。而承载西海岸主场的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这座国内离海最近的综合体育场,也成为西海岸新区的新地标。
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看台可见大海
青训沃土培育人才森林
青岛足球能形成“两超一甲”的繁荣景象,根源在于其深厚的青训沃土。青岛足球青训已形成国家级(青岛)青训中心、职业俱乐部、社会青训机构、校园足球“四位一体”的体系。
男足青训中心拥有2009~2016年龄段8支精英梯队,在训球员近280人;女足青训中心则有8支梯队,在训球员近240人,精英梯队规模已然庞大;青岛海牛俱乐部建立7级梯队,青岛西海岸拥有7级梯队,青岛红狮也设有5级梯队,职业俱乐部正在深耕青训;全市55家社会青训机构中,青岛鲲鹏和青岛中青英联被评为“全国社会品牌青训机构”,全民足球异彩纷呈。
青岛青训的创新模式更令人瞩目。2016年,黄海俱乐部与青岛足协合作创立天泰青训点,将俱乐部的人才需求与足协的城市荣誉诉求完美结合。这种模式汇集优质资源,一年多达五六十场的高质量比赛让队员飞速成长。2019年U12国字号集训队第一期120人名单中,天泰青训队独占12人;即便第二期缩编至60人,仍有9人入选。
与此同时,青岛巴萨足球学院引入巴萨青训哲学,传递“尊重、努力、雄心、团队合作、谦逊”的核心价值观。外籍青训总监大卫·贾雷曾满怀信心预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里一定会走出‘中国梅西’!”
正是青岛这种夯实的足球基础,当地青训硕果已悄然显现。2023年,王子铭、刘洋、李磊、张威等10名青岛籍运动员入选各级国家足球队。15岁的杨硕更是典型代表——从青岛博文小学校园足球起步,师从亚足联职业级教练赖亚轮,最终在东亚U15锦标赛决赛对阵日本时罚入关键点球。他的成长轨迹,恰是青岛青训体系从校园到职业完美衔接的缩影。
中国足球破壁之道
当青岛德比激战正酣时,千里之外的江苏,“苏超”联赛正掀起校园足球热潮。17岁学生寇程创下“苏超”最快进球纪录,他的一句“没球迷就没我们的胜利”,道出了足球与社区的共生关系。这种自下而上的足球生态,与青岛模式形成呼应。
不可否认,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仍面临深层挑战:到小升初年龄,多数学生因学业压力放弃足球,“12岁退役”现象普遍。“没有完善的校园竞赛体系,也很难出人才。”赣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林泉指出,许多学校一年踢不了一场正式比赛。此前,赣州仍存在1000余名专兼职足球体育教师缺口,尽管该市校园足球场达830个,拥有球场的学校刚过半,但教练与场地资源配备不足,竞赛体系也不完善。
面对瓶颈,多地正展开破壁探索:2024年教育部批准足球运动成为本科新专业,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30所高校首批设立,每年可培养千余名专业人才。足球评论员张路认为此举意义深远:“打通足球特长生或爱踢球的孩子的升学渠道,让他们有读大学的机会,才能解决家长让孩子去踢球的后顾之忧。”
文中提到的赣州也在进行“体教融合”创新:当地让青训队学生小升初自主择校,并探索县队整建制就读高中足球班。同时构建“班级、年级、校级、校际、县级、县际”六级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章贡区中小学与高校共享场地,青少年周末可进校踢球。定南县则与木黄公司合作建成华南最大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拥有6块11人制场地。
青岛经验表明,当青训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将释放巨大能量。西海岸新区将“加快建设体育强区”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聚焦文化软实力提升创新突破行动”中明确要做强体育产业。而赣州的实践更证明,足球能带动全民健身、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业态融合——当地打造的体育综合体年均接待超千万人次,对区域经济带来近50亿元综合拉动效应。
终场哨响,西海岸球迷高唱队歌的画面定格了德比之夜的激情。古镇口大学城体育场的灯光渐暗,但青岛足球的光芒正照亮更远的征途。戴维森的世界波不仅是技术结晶,更是这座足球城十年磨一剑的缩影;徐彬的抽筋倒地,则是年轻一代球员在高压熔炉中成长的见证。同城德比落败的海牛,在退场时依然受到西海岸拥趸的支持,一声声“抬起头来”,代表了青岛球迷继续渴望并享受中超同城德比的心声。
从海牛的百年俱乐部梦想到西海岸的草根逆袭,从杨硕在U15亚锦赛罚入关键点球到寇程在“苏超”创下最快进球纪录,中国足球的星星之火正在多元土壤中点燃。今夜,青岛同城德比已无关胜负,足球的本质终将回归人与城的共生共荣。当我们沉迷“归化速成”或“政策投机”时,青岛用几十年的静默深耕证明:唯有将足球嵌入社会肌理,让球场成为社区客厅,让留洋成为青年常态,方能期待中国足球的破壁重生。
青岛海牛球迷坐满同城“客场”看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