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编者按]
一年又一年,过春节的方式也正一变再变。从何时起,“回你家过年还是回我家过年”的家庭难题有了新解法;从何时起,春节期间的社交关系被悄然重构……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春节不断见证新现象、催生新职业、带来新感受。中国新闻网推出“春节新式图鉴”策划,记录年俗里的变迁,定格变化里的中国。
【中新网北京2月13日电】 今年春节假期,“大学生德华”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她们在寒假回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的角色,而被称为“大学生德华”。
图片来源:《父母爱情》剧照
“大学生德华”回来了!
今年春节过得好,家里的“德华”们功不可没。
德华原本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男主人公的妹妹,在男女主工作忙碌时帮忙带大了五个侄子侄女。其中的一个名场面就是,德华在已经帮哥嫂带三个孩子后,得知嫂子又怀了双胞胎后的那句:累死俺算了!
如今,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变成了德华,假期为哥哥嫂子或者姐姐姐夫带娃。近一个月来,关于“大学生德华”的内容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今年刚上大二的赵鱼塘算得上“资深德华”。由于工作的原因,她的姐夫常年不在家,而姐姐和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于是从姐姐诞下第一个孩子开始,身为小姨的她就开始帮忙分担带娃重任,从小时候负责换尿布、喂奶一直到孩子大了。
赵鱼塘和两个外甥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目前,大外甥已经5岁,小外甥也有2岁。在赵鱼塘看来,带孩子倒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加上姐姐姐夫的全力支持,她说,“习惯了,能应对”。
相比之下,本身就学幼师专业的康康带起孩子来则更加得心应手。她在实习的时候就带过和家里差不多大的一批孩子,还照顾过家里的妹妹和表哥表姐家的孩子。这些经验甚至让她自己在实习的时候更容易得到认可。
康康说,现在她和外甥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状态,自己社交娱乐的时间明显减少。“我对象有的时候联系我,根本联系不到。”在康康看来,带孩子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能看着孩子一点点各方面进步,会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康康和外甥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一种维系亲情的方式
除了育儿话题在互联网本身自带流量以外,对于“大学生德华”走红的原因,或许也与近年来年轻一代的亲缘关系如何维系受到关注有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在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出“断亲”这一概念,并定义为人们几乎不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这篇论文一度引起热议。
当亲属关系不再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时候,人们想知道,年轻一代的家庭结构将会出现怎样的形态。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生放假回家,靠做家务来维系亲情。”无论是带孩子或者主动做家务,都不难看出,当代年轻人已经在有意识地巩固家庭关系。
与电视剧中的德华相比,赵鱼塘认为,相同的地方是都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互帮互助。电视剧中,德华因为兄妹之情,无私地帮助嫂嫂把孩子抚养长大,而她也从小和姐姐一起长大,自然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帮助,这本来也是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做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姐姐可能不会生这么多。
双向奔赴而非强求
陈女士认为,有人帮她带孩子能让远嫁的她消除对新家庭的陌生感,这也让她和孩子姑姑的相处变得更像亲姐妹。
陈女士的“德华”虽然才读大一,但从月子时候就开始来帮她带孩子,现在孩子已经9个月了。
陈女士孩子的姑姑帮忙照顾 受访者供图
“小孩看到姑姑就不要妈妈抱了,虽然是大学生,但心很细,出去玩的时候风大,姑姑会给小孩拿毯子包着头。”陈女士孩子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有工作要忙,而她的家人也远在异地无法过来,刚好那时孩子的姑姑放假,便主动提出要去陪她。
陈女士回忆,姑姑第一次抱孩子的时候手都在抖。慢慢学会给小孩换尿不湿,抱着哄睡,玩耍,再后来换衣服,换鞋子,帮忙洗澡。“姑姑疼爱小孩,小孩喜欢姑姑,大家是双向奔赴”。
“大学生德华”走红之后,有观点认为不应该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此,陈女士说,首先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不能强求谁一定要给自己帮忙,本身就没有这个规定。对于主动帮忙的孩子姑姑,她十分感激,平时会送上新衣服、化妆品等作为礼物。
“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就会希望有人帮忙,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因为姑姑不来就强行要求或者批评人家,这就不对了。”陈女士说。
《新京报》快评:“大学生德华”,是玩梗也是认同
“大学生德华”的自嘲,当然有对丧失“自由”的玩梗意味,却也不乏对“身兼数职”的身份认同。
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春节假期,“大学生德华”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她(他)们在寒假回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的角色,因而被称为“大学生德华”。
影视剧中帮哥嫂带大五个孩子的妹妹德华,让放假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共鸣,纷纷出来认领“德华”。一时间,寒假在家当“德华”,成了大学生形容自己假期生活状态的热词——甭管在外面多精致,只要回家带孩子,无论男女,都是憔悴又无奈的“德华”。网友也纷纷调侃称,大学生未婚未育却先有了带娃经验;不是保姆请不起,而是“德华”更有性价比。
每个人身处的家庭不同,过节状态也各有不同,回家“被窝不掀,大门不出”是一种过节方式,而主动接过哥姐手中的娃,也是另一种角色扮演。大学生群体从质疑德华,到理解德华,再到成为德华,这样的心路历程中,当然有对丧失“自由”的玩梗意味,却也不乏对“身兼数职”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们虽嘴上吐槽“德华上岗”的苦和累,发出德华式的抱怨:“累死俺算了!”但手上的活是一刻也没停,陪玩、哄睡、辅导作业……与其说,这是年轻人维系亲情关系的形式,不如说是年轻人力所能及帮家庭分担责任、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我身边也有不少“德华”,不只是大学生群体,很多是已经工作了的小姨、小姑,每到春节假期,都称得上是“资深德华”。帮父母做家务、帮兄弟姐妹带孩子,几乎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甚至同学聚会都被孩子黏着。即便如此,朋友每次回家前仍是满心期待,早早买好了给小侄女、小外甥的礼物。 就像父母带娃,常常累到“怀疑人生”一样,“德华上岗”也是痛并快乐着。大学生们不再是“长不大的孩子”,从被家庭照顾的老小,到成为可以独自带娃的“德华”,也昭示着年轻人的成长,一种身份角色的转换。因此,网友们调侃“德华带娃”,看似是在诙谐搞笑,其实也包含着一种积极肯定。
大学生回归家庭,当“德华”的日子里有苦有累,也有温暖和爱。如果说青年“断亲”是代际鸿沟导致的亲属关系断裂,“德华上岗”则代表人伦亲情延续的另一面。因为,带娃做家务,并非大学生们无可奈何的选择,更多是兄弟姐妹之间天然亲情的驱使,更像是感情的双向奔赴。
比如,“10后”会在填空题里自豪地写上我爱我的姑姑;被照顾的娃蹲守在房间门口等“德华”醒来,送上焐化了的巧克力;愿意拿出“奥特曼卡”换大学生晚一天回学校。
可见,年轻人不只是父母哥嫂眼中的“带娃工具人”,也是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这样亲情和责任的传递,同样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
想必,这也是年轻人甘愿被“德华”附体的原因。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